近年来我国电动汽车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全球汽车市场掀起了一股绿色浪潮。然而,正当我国车企摩拳擦掌准备进军欧洲市场时,却遭遇了一道高耸的关税壁垒。面对欧盟高达48%的进口关税,我国车企将如何突围?这场关税迷局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博弈与挑战?
欧盟的关税政策无疑给中国车企的欧洲扩张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高昂的关税意味着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售价将大幅提升,失去价格优势,难以与欧洲本土品牌竞争。面对这一困境,我国车企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力图化解关税带来的冲击。
为了规避高额的整车进口关税,中国车企纷纷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将目光投向了CKD(Completely Knocked Down,全散件组装)模式。如奇瑞汽车与西班牙Ebro-EV Motors公司合作,计划在巴塞罗那附近的前日产汽车工厂生产Omoda E5车型。该工厂将采用CKD模式,将车辆零部件从中国运往西班牙进行组装,从而有效降低关税成本。
奇瑞汽车欧洲总裁张柏俊表示:“我们决心与我们的启动团队一起前进,推进我们在欧洲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运营。” 他强调,奇瑞致力于在欧洲开展研发、制造和销售工作,“以成为一家真正的欧洲公司”。
欧洲委员会仍在研究新的关税将如何适用于未参与其反补贴调查的合资企业。 虽然谈判可能会在 11 月份关税成为永久性关税之前避免额外费用,但中国已经开始对欧盟涉嫌倾销猪肉产品展开报复性调查。
这只是更广泛全球贸易争端的一个方面。 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征收高达 100% 的关税,因为中美两国在这一行业上存在争议,该行业的迅速发展部分归功于北京的补贴。
欧盟采取了较软的立场。 欧盟需要廉价的电动汽车以实现 2035 年淘汰燃油汽车销售的目标,但销售增长却不温不火,受到政府取消部分支持的影响。 如大众 ID.3 的零售价约为 37,000 欧元(40,150 美元),而比亚迪的 Dolphin 掀背电动车型售价约为 33,000 欧元。
尽管迄今为止,我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欧洲的市场份额还不到 10%,但该地区是蔚来和小鹏等公司最有利可图的市场,这些公司已经从国内市场的快速扩张转向了产能扩张。
我国公司需要绕过欧洲关税,以避免牺牲利润或让客户承受痛苦。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频道的数据,如果不采取措施上汽集团 MG4 电动汽车的估计利润率可能从 25% 降至仅 1%。 如果该公司提高价格,或者如果电池成本继续下跌,这是我国车企领先于欧盟竞争对手的另一个领域以此可以避免其中的一部分损失。
除了采用CKD模式,我国一些车企还计划在欧洲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实现本地化生产。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宣布计划在匈牙利和土耳其建立自己的工厂;吉利汽车旗下的瑞典汽车制造商沃尔沃汽车公司已加快计划,除了在中国的工厂外,还在比利时的根特生产其新的 EX30 车型。
本土化生产不仅可以帮助中国车企进一步降低成本,规避关税壁垒,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品牌在欧洲市场的认可度,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我国车企在欧洲遭遇的关税壁垒,实际上是中欧贸易摩擦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引发了一些西方国家的担忧和警惕。
欧盟对我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本土汽车产业,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中国崛起的担忧。
然而,欧盟的关税政策也并非没有代价。欧盟需要廉价的电动汽车以实现其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即到2035年淘汰燃油汽车销售。然而,高昂的关税却推高了电动汽车的价格,阻碍了电动汽车的普及。此外,中国也对欧盟涉嫌倾销猪肉产品展开报复性调查,进一步加剧了中欧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
我国车企进军欧洲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欧洲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之一,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欧盟的减排目标以及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升,都将推动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对于我国车企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而挑战在于品牌认可度和市场竞争压力。我国车企在欧洲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品牌认可度不高。与欧洲老牌汽车品牌相比,中国品牌在技术、品质、服务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提升。
此外,欧洲市场竞争激烈,除了本土品牌外,还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汽车品牌。我国车企要想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必须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品牌形象。
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我国车企进军欧洲市场的决心坚定。相信随着我国车企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中国电动汽车将逐步赢得欧洲消费者的认可,在全球汽车市场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企业的成功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它是否有活下去的意志,是否有应对变化的能力。” 我国车企凭借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执行力,必将在欧洲市场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